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9气象日 > 图片新闻
二十四节气为何被称为“第五大发明”?

发布日期:2019-03-21 13:45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201611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也一直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如此可见,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二十四节气最主要的贡献是把阳历引入我国时间历法系统,使古代农民种地不再依靠仰观天文,从而大体上保证了农业的基本收成。从气象学意义来看,二十四节气指出了我国气候冬冷夏热这一最主要的特征和规律。因为,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是不兼有大寒大暑的,这种兼有气候在世界上以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反映最为明显,这种气候下的农业也最需要二十四节气的指导。

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增强了,设施农业、大棚蔬果等让我们不再受节气的严格制约,二十四节气似乎不再指导现代生活了。但其实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农业生产上,至今还遵循着很多农谚来调节休息和劳作,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生活、文化也有很多实用价值,现代人养生也看重节气,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安排着日常生活。而三月八,吃椿芽儿”“冬至饺子夏至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更是现代人脱口而出的生活指南;有的地方仍有相关节气的活动,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春季仪式。有的地方仍把一些节气当作节日度过,比如非遗项目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

二十四节气有着中国人美好的记忆、诗意的生活和理想的未来。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些浪漫而古老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之中,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仪式,都是人们诗意生活的生动画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