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象科普
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日期:2022-11-25 14:59

唐诗中有不少写到霜的诗句,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杜甫《寄韩谏议》,这里的“雨”念yù,意为下降)等等。

有的诗人认为霜同雨雪一样,也是从天而降的。大家知道,在二十四节气中就有“霜降”一词。现在看来,这种对霜的认识,不过是当时条件下先人们的一种推断而已。

霜究竟是怎样生成的呢?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说,霜是“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即零摄氏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见该书第1063页,1983年1月第二版为第1072页)这种解释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准确,其中有几点是需要修正的。

第一,霜是在地面或近地物体冷却到0℃以下时生成的。这里的温度一般可看作地表温度(通常称地面温度),而不是大气温度(即气温)。霜生成的天气条件是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而在这种天气条件下,地面温度和气温的差异往往是很大的。当地面温度在0~-5℃之间时,气温仍在0℃以上的情况是极为常见的。

第二,霜是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华”而成的,并非《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说的“凝结”而成。凝结是指水汽由气体变为液体,而凝华是指水汽由气体直接变为固体的过程。在气象上,把由水汽凝结成露,又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也归在霜一类里。

综上所述,霜的正确定义,应该是:霜是指水汽凝华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由露滴冻结而成的冰珠。霜一般由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温度低于0℃的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寒冷晴朗微风的夜晚,最有利于霜的形成。

有霜出现时常伴有霜冻,常常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灾害。但霜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经霜打的枫叶,鲜红似火,给晚秋增添了烂漫的色彩。唐代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就是写霜叶的千古绝句,为世人传诵而经久不衰。湖南长沙岳麓山上的“爱晚亭”,就是取自这首诗意而命名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人一种生气勃勃、清新刚健的艺术感受。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